新闻链接:
尾牙
祭祀土地公称为“做牙”,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节令。一年中有好几次“做牙”,农历2月2日是福德正神(土地公)诞辰,祭祀活动称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十六都要祭祀,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的祭祀活动,俗称“尾牙”。
为了感谢土地公一年来的照顾,当地的人们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来酬谢土地公。“做牙”祭在工商界很普遍。“做牙”仪式多在商店门口摆设香案祭拜土地公,除属於个别祭祀较为隆重外,一般祭典其规模比较简略。“做牙”之后的祭品通常用来与同仁分享和犒赏员工,因此“做牙”并不仅是商人求财祈福的宗教祭仪,也是雇佣之间交流聚会的联谊活动。“做牙”餐叙在传统社会中是劳资沟通、协调最基本方式,其中又以年终的“尾牙”最为盛大隆重。
“牙”原指市集交易的经纪人。自唐宋称交易中介者为牙人、牙桧、牙郎或牙保;以经营贸易为业之商行称为“牙行”;营业执照称为“牙帖”;营利所得税称为“牙税”;佣金则谓“牙钱”;而每月初二、十六日供伙计肉食即为“牙祭”。这种“做牙”习俗显然是由古代朔望互市、翌日牙祭之俗演化而来。
“一年伙计酬杯酒,万户香烟谢土神”。这是旧时诗人描述的尾牙情景。上句“杯酒”是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说东家要辞退伙计;下句是尾牙时节家家户户都在祭祀土地公。
早期,做“尾牙”不仅仅是一般商家或工厂请员工吃尾牙餐、犒赏员工一年的辛苦,还利用“食尾牙”这一餐来暗示要解雇的伙计或工人。尾牙宴的主菜是白斩鸡,雇主将要解聘任何员工,则以鸡头相向,假如被免职的不只一人则执筷子夹起鸡头分别朝向将被“辞头路”者。
还有采用发红包的方式,“食尾牙”时凡是拿到大红包或者是双红包的,即表示明年请员工另谋高就。辞退的方式都在尾牙宴中暗示。所以有俗谚形容说:“食尾牙面忧忧,食头牙跷脚捻嘴须”,“头牙”因为没有被辞退的顾虑,所以心情轻松愉快。闽南语形容一个人的心情轻松悠哉悠哉叫做“跷脚捻嘴须”。
在旧时,人都较为厚道,如果不是伙计实在不行,或是东家的事业经营不佳。是不会随便辞退伙计。现在,因时代的不同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情形已经逐渐消失,而尾牙聚餐也变成与员工们增进情感、总结、展望未来的一天。
一年来的辛勤在此画下句号,鼓励员工们准备来年继续努力、创造出更好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