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899-570

自动化技术是供给侧改革的生力军发布日期:2017-02-25 浏览次数:2399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产品的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生产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产品的供给结构对人们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通俗的理解:就是现在所生产的、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大部分产品,质量低下,又没有人去购买、消费,却还在大量的生产,浪费自然和社会的资源,污染环境。出现的人们到国外代购奶粉、马桶,自来水不敢喝,蔬菜的农药残留,肉制品里有人工激素等等见怪不怪的现象,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一、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在于面向整个社会需求产品质量的提升、所进行的结构性变革。中国社会总体居于小康水平之上、不断提升的高品质的产品需求,在未来几年会有一轮新的大爆发,这将是优秀企业的重大机遇。

二、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一般
认为,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条主线上推进。

    2.1、
优化劳动力配置
        具体路径有三条:
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
        二是
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
        三是
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2.2、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

  2.3、
资本要素改革
       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

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
       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
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2.4、提升全要素劳动生产率
      首先,是
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
      其次,是为
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2.5、政府供给侧改革
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三、
品质产品、品质生活、品质时代的开始

目前,中国社会基于小康水平之上的高品质需求,正处于真正爆发的前夜,这个爆发需要供应侧能够提供拥有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和拥有良好美誉度的品牌。在新常态中,人们愿意用更多的钱来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从加速增长的国人赴海外旅游和购物中可见一斑。未来几年,全社会对高品质需求会有一轮新的大爆发,这就是众多优秀企业的重大战略机遇。
面对机遇,企业转型,首先需要全面深化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生产、制造的工程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目前很多企业在产品、质量、过程管理方面存在以“人治”为主的低效及“不合规”问题,而这些都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去解决。 
经济进入新常态并不意味着经济变坏,而是意味着全社会进入到一个由更高附加值、更高创造力来支撑的理性环境。原来粗放式、轻松生产的日子一去不返,意味着优秀企业的好日子正在到来,意味着全体中国人民有品质生活的开始。

四、自动化技术--
塑造灵活高效的供给体系

4.1、
刚性生产系统转向可重构生产系统

    将大幅削减企业的调整成本,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重构生产系统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实现快速调试及制造,具有突出的兼容性、灵活性及大规模生产能力,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
   例如,德国大众汽车正在制定的“模块化横向矩阵”,可实现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所有型号汽车,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灵活调整车型和产能。

4.2、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

     降低企业对规模经济的依赖,可重构生产系统使大规模定制具备经济可行性,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将取代规模经济成为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主流竞争策略。这一方面极大提高了整个供给体系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微观层面阻止产能过剩的形成。

4.3、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赋予供给体系前所未有的快速响应与灵活调整能力,且有助于全生命周期化解产能过剩。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智能工厂-智能产品-智能数据”闭环将驱动生产系统自动化、智能化。
    例如,德国“工业4.0”计划在制造装备、原材料、零部件及生产设施上广泛植入智能终端,借助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实现终端间的实时信息交换、实时行动触发和实时智能自动化控制,达到对制造设备、零部件和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个性化、人性化管理。智能制造体系有助于对产能形成、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优化和治理。


               

4.4、工厂制造转向社会化制造,产能呈现分散化趋势

    飞跃发展的信息技术将大量物质流数字化为信息流,生产组织中的各环节可被无限细分,企业主导生产和创新的传统模式面临转型,从而使生产方式呈现出碎片化和社会化制造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已出现专门为网络设计者及其用户提供制造、产销服务的社区工厂;社交网络上出现了由个体组成的“虚拟工厂”,可通过在线交流进行产品研发、设计、筛选和完善,“社会制造”这一新型产业组织正在逐渐形成。这有利于向全社会疏散产能,有效防范产能集中、过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