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离骚》可以离,屈原不再有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古代祭龙演变而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易经·乾卦》第五爻有:“飞龙在天”。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战国时期(公元前 476年 至 前221年),楚国政治家、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楚国的地理范围,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内容为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大概意思是:
“我出身高贵,我才华横溢,我志趣高洁,我忠心耿耿,我一心一意希望祖国强大,但是国君不喜欢我,奸臣不喜欢我。哦,天哪!我该怎么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在人间求索,没有答案。
我回到历史中,向尧舜禹、汤文武求索,也没有答案。
我跳脱出世间,向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去求索,没有答案。
向各路神灵,诸方鬼怪去求索,没有答案。
飞天遁地,纵横宇宙,踽踽独行,走了很久,寻了很久,依旧没有答案。却不料,在低头在一刹那,自己又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原点。”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
公元前317年屈原担任楚怀王左徒,从事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
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破楚齐联盟,楚怀王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汉中郡沦陷,史称“丹阳之战”。
公元前302年,因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屈原在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时年38岁。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下了郢都(湖北省荆州市),楚顷襄王狼狈不堪地逃难到“保于陈城(今河南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的河泊潭(旧名罗渊,湘沅分流之汨水地,位于岳阳市汨罗县)自尽,时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