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899-570

自动化技术是取代人工、降低成本和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发布日期:2017-02-25 浏览次数:1873
我国就业人员数量从1982年的4529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76105万人,增长了68.0%,年均增长1.9%。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深以及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联合国人口司预测,中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顶点,此后将逐渐下降。《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劳动参与率在2007年达到峰值后,开始趋于下降。人口以及劳动参与率这种变化的后果,就是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不断放缓(图1),就业人口增速已经从1980年的3.22%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0.37%。

在劳动力供给增长不断减速的情况下,我国劳动力成本开始加速上升,仅2001-2011年间平均工资水平就上涨近4倍。图2给出了1979-2010年的实际工资指数和GDP指数。从图2可以看出,1998年之前我国的GDP增速在大多数年份超过实际工资增长速度,但此后实际工资增长速度就开始反超GDP的增长速度了。
                                                        

一、制造业利润现状

      工业化国家约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为我国贡献50%以上的财政收入,且创造近3/4的外汇收入。根据高新技术统计相关数据,从对整个制造业的生产经营统计,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十多年来制造业的脉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也呈现长足的增长。从2000年到2012年,企业个数由14万变成31万,翻了一番;主营收入由7万亿增加到80万亿,增长了十倍;利润有2000亿增长到48000亿。制造业营业收入
利润的绝对值是增长了,但盈利状况却不容乐观,平均利润率仅仅为5%~6%,且从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下降,利润十分微薄。
    同时,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从2010年开始下降,许多企业将资金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或金融房地产业。具体变化情况如表1。原材料、用工成本的增长,直接推动制造业生产
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品销售价格无法大幅度提高,制造业利润越来越薄。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统计数据,2003年至2011年以来,工业企业工资总额、与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及利税总额的关系,结果见图3。


   二、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长期来,我国制造业依靠廉价自然资源、空闲的土地以及大量劳动力获得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和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过剩转向短缺)的到来,工资水平上升已经成为显而易见的趋势,我国制造业依靠低成本“人工红利”发展的优势正在消失。
       上世纪7、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沉淀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工成本低,工资取决于生活资料的价值。
      近年来,工业(包括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其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人口的增长,将传统的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出现大量生产工人的短缺。随处可见的用工荒可以有力证明这一点。整个制造业经济形态处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的第二阶段,即劳动力短缺阶段,这也倒使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
       对应的下图为刘易斯1972
的论文“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对应的劳动力供求曲线,中国已经跨过了刘易斯拐点,进入供给曲线上升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也呈现长足的增长。制造业营业收入
利润的绝对值是增长了,但盈利状况却不容乐观,利润十分微薄。随着刘易斯拐点和用工荒的到来,工资水平上升已成为趋势,制造业依靠低成本“人工红利”发展的优势正在消逝,亟需自动化生产来取代人工降低成本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年  份                           2000 年     2005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企业数(个)                        148,279     251,499       405,183      422,532     301,489     318,772
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千人)          46,059      59,353        77,200       83,915      80,540       83,947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71,698      213,844       471,870      606,300     729,264     805,662
利润总额(亿元)                    2,733       9,704         27,972       42,550      47,843      48,571
利税(亿元)                        6,700       18,441        49,736       69,587      78,806      84,909
利润率(利润\主营收入)             3.81%       4.54%         5.93%        7.02%       6.56%       6.03%

上表:制造业生产经营情况          表注: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从2003年到2013年间10年的制造业人员平均年工资(含福利和社保),年均工资从2003年的1.3万增加到了2013年的4.2万,总的涨幅达到323.08%(统计表更加直观展现),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14%。
       尤其从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增幅在15%左右。在2011年,全国24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2%,2012年有25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0%,而2013年24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20%以上。城市的每周人才市场上大量招聘机械、加工类普工或技术人员。常规招聘会上,普通生产工人转正后每月工资为3500~4500,且大多免费提供住宿。除工资上涨的压力,企业还需应对渐成常态的“短工化”现象。
                                    

       特别是新生代工人,主要集中在普工和服务一线,务工周期短、频繁跳槽,这更加剧企业的“用工难”。多地都出现用工荒,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缺工数占缺工总量的六至七成。尤其机械电子、机械制造业职位需求都达到了2比1甚至3比1。
       用工荒时代的到来,表明我国制造业
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消失,企业除了接受最现实的薪资成本上涨外,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局势、劳资纠纷的法律风险,以及新生代一线生产工人思想理念进步等多重压力。
        诚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未加入制造强国的行列。主要是因为我国依靠丰富的劳动力,创造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而资金短缺和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使得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尤其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实力弱,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低。
       制造业需要可持续发展,关键途径是,提高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比如生产自动化,这样才能摆脱对低人工成本的高度依存。
                                                                    

三、制造业需要自动化
      纵观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单位人工成本远远高于我国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使用了大量的生产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追溯工业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形成,在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机械师瓦特1788年发明的离心式调速器,开启了近代自动调节装置应用的纪元。     我国制造业处于重要转型期,需迫需要自动化,以较少资源消耗去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制造业增长质量和效率。采用生产
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制造自动化,目前是生产型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的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手段。如智能机器人、智能生产线已经逐步应用于各个生产线领域,是制造业尤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解决劳动力瓶颈的重要方式。制造业自动化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好产出,因为
自动化技术最能保证产品质量,节约人力成本。
      相关数据表明,制造业的自动化在直接人工上面的成本贡献率是26.99%,同时,产能的百分比约为37.33个百分点,并且,在降低产品的次品率方面,自动化能为产品的次品率降低22.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产品的要求内容及形式也更加丰富,因此,符合客户要求样式和功能的产品,也越来越体现的干差万别。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人工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需求,这就使制造业中的自动化取代人工、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人工生产时代正逐渐被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自动化大生产所替代,一个制造自动化系统,乃至一个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达到的自动化程度:
      即它是否具备在相对短的生产周期内,以较少的投入,生产较高质量的、不同品种产品的能力?
      制造业中的自动化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自动化几乎占了绝对优势。制造业自动化的内涵也是动态发展的。在传统的理解中,人们对自动化的感知、或者说自动化的直接影响是以机械动作取代人工,程序化地完成预设的作业任务。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自动化代替人的体力劳动的一种形式。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制造业自动化中,不但体力劳动逐渐被代替,而且还包括人的的脑力劳动,也在逐渐得到辅助甚至是替代。
       并且,这种趋势依然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而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赢得更多的客户,就必须生产出更加具有特色、更能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的商品,而这种品类繁多的商品,在简单的人工生产中,是不可能有效率的实现大规模生产。
       因此,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制造业的自动化取代人工、降低成本,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大趋势,只有制造业实现了自动化,才可以有效率的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才可以从成本优势上满足客户的定制要求。